欢迎来到上海财经大学干部培训网!

国家海外高层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

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

财政部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定点培训机构

  • 干部培训咨询热线:
  • 400-072-5559
    干部培训项目总览

热门培训项目

上海财经大学干部培训
当前位置:干部培训教育网 > 上海财经大学 > 综合资讯 > 机构新闻 > 正文
综合资讯

咨询热线:

400-072-5559
在线获取干部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备注:
联系客服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中国化时代化——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全体大会暨第二十一次学术研讨会在校举办

发布时间: 2023-11-05 14:01:33   浏览次数 : 622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

10月28日至29日,“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全体大会暨第二十一次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本次会议由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智库、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协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中国化时代化”。





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程恩富教授,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邱海平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鹏程同志,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秘书长张旭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亚虹教授,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丁任重教授,原天津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天津市社科联党组书记李家祥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尹庆双教授,吉林财经大学原副校长、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堡骏教授,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丁晓钦教授出席会议。来自清华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等十余所高校二十余位校、院两级领导。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辽宁大学等五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6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应邀参会。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10月28日上午的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燕教授主持。何鹏程副书记、周亚虹院长先后致欢迎辞。



何鹏程副书记在致辞中谈到,经济学说史研究为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源泉,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的中国化时代化,关键是要更好地把握经济思想发展的时代脉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生命力、回应我国经济发展时代之问的解释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说服力。学校顺应大势、换挡提速,先后成立了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系、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滴水湖智库,充分发挥理论经济学作为基础主干学科和传统优势学科的积极作用,以国家重点学科“经济思想史”和国家线下一流课程“政治经济学”为抓手,积极朝着创建具有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希望与会专家继续关心、指导和支持上海财经大学理论经济学科发展,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多献良策。



周亚虹院长在致辞中表示,自2004年以来,经济学院依托多个国家和省部级平台项目,围绕“八个一流”的基本改革方针,开展了全方位经济学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学院始终重视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创新等方面敢为人先、积极探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中国化时代化上取得了一系列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为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期待与会学者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中国化时代化”开展充分交流,贡献学术新知。希望各位专家继续支持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特别是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由张旭教授主持。程恩富教授、邱海平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主旨发言。



程恩富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史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论争”的主旨报告,就“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这一重要理论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是多层次的,既要发现事物的特殊本质,又要把握事物的共同本质。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解主要有三种: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济制度观,即以全社会所有制、产品型按劳分配和完全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二是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观,即以具有集体所有制、一定程度商品货币关系和商品型按劳分配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观,即以具有一定比例非公有制经济、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市场型按劳分配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三种理解之间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反映了社会主义认识标准的差异。他强调,社会主义经济的共同本质在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共同富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我国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型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同时,要把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要由公有制主体的产权关系决定作为一组不可分割的制度本质的规定。他希望与会学者保持学术定力和学术的相对独立性,真正为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人民的福祉做出应有的贡献。



邱海平教授作了题为“从文化视角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主旨报告。他指出,“两个结合”为我们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文化问题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有两个层次的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文化和经济学的关系;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现代文化和正在构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这需要我们既懂得用经济学研究文化,更要懂得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经济学,从经济思想史和经济理论的角度研究文化对经济学的影响。从传统文化来看,中国人民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蕴含了丰富的经济伦理;而从现代文化来看,文化不仅可以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分野,而且还可以同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相区分,形成独立的文化发展门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不仅要有理论和思想的先进性、引领性,还要深刻体现文化的先进性、引领性。这是经济学的一大发展方向,需要全体经济学同仁的共同努力。



大会第一阶段主题发言环节由丁晓钦教授主持。李家祥教授、丁堡骏教授、丁任重教授、刘凤义教授、尹庆双教授、任保平教授、魏旭教授分别作大会发言。



李家祥教授就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战略思想的演进与创新分享了思考。他认为,我国农业强国战略思想的演进可分为奠定基础和明确发展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四个现代化”战略思想的提出,逐渐形成了农业生产资料工业制的制度安排和对农业基本知识和基础地位的科学认识,这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纳入了整体目标设计,且在历史演进中日益体现其重要性。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以农村脱贫攻坚为目标、以“三农”问题为抓手,我国在实践中先后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三权分置等制度安排,形成了包括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内容在内的战略基本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战略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在后一阶段,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战略思想被明确提出,形成了包括乡村振兴、农业稳定安全、农业科技应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在内明确且系统的目标设计和基本路径。因此要从历史逻辑看到我国农业强国战略思想的承继性和阶段性,从理论逻辑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于指导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科学性,从实践逻辑看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丁堡骏教授就《资本论》序言和跋的理解问题,对其当代价值进行了再阐释。他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基础的唯物史观以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俄国公社和俄国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应该有新的理论概括,《资本论》当代价值的再阐释也是基于唯物史观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具体分析为载体,而不能脱离这种体系而存在。他谈到,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应该是基于对起主导作用的生产方式的考察,并综合对各种力量因素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结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原理建设应重在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澄清重大理论误区,在理论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丁任重教授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问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创新主要建立在马克思的区域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并回顾了马克思区域生产力平衡布局思想、城市分工与城市体系思想和城乡协调发展思想,进而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论述的四方面理论创新:一是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来衡量区域协调发展成效;二是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三是要坚持通过区域政策精准化、发展协同化来缩小区域差距;四是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城乡融合。



学会常务理事、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凤义教授分享了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治理的思考。他认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要从三个层次的规律体系角度加以把握:一是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来认识问题,既要以发展生产力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目的,同时又要通过生产关系形成人民有质量的生活、经济有质量的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性尺度理解高质量发展;二是要从经济有机体的循环周转中认识问题。一个健康的有机体必须要实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顺利循环和发展,这需要有科学的社会制度来明确各环节的主动和从动地位;三是要从供求关系是否平衡来认识问题,既要考虑从表层上判断经济发展是不是有质量,更要注意把表层关系和深层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判断。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起决定性作用,更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尹庆双教授就“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思考”作主题发言。他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谈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物的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理解共同富裕,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一把重要的理论钥匙。尹庆双教授进而就此谈了五点思考: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问题是类与个人发展的矛盾;第二,人的全面性主要包含能力性、文化性、精神性三个维度;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各种客观条件和主体能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本质要求;第四,生产方式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第五,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能动的实践。他表示,中国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立足中国国情,也要基于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共同特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同人的全面发展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实践路径、发展道路,从而在加深我们对本质的理解和规律的认识的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学理研究走向深化。



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任保平教授就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大转型发展历史演进规律的逻辑问题进行发言。他认为,必须从长期视角和大转型的历史视角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演变进程。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双重任务,需要社会实现从农业文明同时向工业文明和数字文明、信息文明的多重转型,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政治过程和经济过程、控制过程和实际过程的多重影响,遇到的问题也更为复杂和特殊。他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大转型规律的三个特征:一是历史演进受到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影响;二是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大发展的历史演进具有综合性特征;三是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大转型的发展历史认知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合。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大转型发展中,要正确处理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关系,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以政治和经济的良性互动推动意识形态、制度变革、技术进步和结构转变的机制形成,着眼于大分流时代之后大合流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契机,再造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奇迹。



学会常务理事、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魏旭教授作了题为“唯物史观、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马克思经济学”的主题发言。他简要介绍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思想的形成与波普尔、库恩两位学者思想的密切关系,并以拉卡托斯的哲学思想贯穿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文本解读,就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纲领的主要命题、理论硬核及其背后的核心假设、次级假设展开讨论,提出三个主要观点:第一,在马克思看来,个体与社会整合不单单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而是互动的;第二,社会维度的理性以获取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作为主线贯穿于对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类经济行为的考察;第三,马克思更强调财产所有权背后的社会生产关系,而非市场交换现象本身,交换中具有特定的历史特征和社会维度形成了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假设。马克思的社会形式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纲领中致力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正面启发法,并使用“保护带”这一概念,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谈及的基本机制背后的社会形式规定性展开讨论。

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与往年历次大会不同,本次大会首次增设院长论坛和硕博研究生分论坛,旨在以守正为创新凝心铸魂,以创新为守正注入学术活力。



28日下午,主题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的院长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举行,论坛由周亚虹院长召集并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吉林财经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等十余所校、院两级部门的领导出席论坛,并就“经济学学科中的政治经济学人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哲理起点”“政治经济学的教材编写标准与逻辑体系”等若干议题开展深入研讨。







同期,五个平行分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举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庆欣教授,学会理事、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贺立龙教授主持和评议第一分论坛“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祖华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冯志轩教授主持和评议第二分论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与经典文本研究”;学会理事、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梁建洪教授,学会理事、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李标副教授主持和评议第三分论坛“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学会理事、《经济学家》编辑部副主任肖磊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赵伟洪副研究员主持和评议第四分论坛“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其他经济思想比较研究”;学会理事、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纪志耿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严金强教授主持和评议第五分论坛“硕博研究生论坛”。40余位参会嘉宾围绕相关主题展开了热烈交流与讨论,主题鲜明、氛围融洽,吸引了参会专家学者和在校师生的广泛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硕博研究生论坛”系会议首次开设,来自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首批8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入选参会,旨在鼓励更多青年学子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研究,为马克思主义青年人才、特别是在校研究生群体搭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

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使命担当



10月29日上午,大会第二阶段主题发言在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五楼报告厅举行。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马艳教授主持第二阶段主题发言。张凤凤老师、杨静研究员、李楠教授、李鹏教授、唐珏岚教授、于金富教授、吕守军教授先后作了精彩发言。



学会理事、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一级翻译张凤凤老师以“马恩全集第二版第39卷翻译问题”为题作主题发言。她从翻译的角度出发,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中《资本论》及手稿的出版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就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册主要手稿与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资本论》第三卷之间的差异,以及其在MEG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中的呈现情况作了说明。会上,她以手稿第五章为例,详细介绍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在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9卷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以“考证原典,求同存异”为基本原则,在确保中译本与外文文稿信息尽可能一致的同时,在中译本中全面反映马克思手稿与恩格斯刊印稿间存在的信息差异。



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杨静研究员以“数字生产力的内涵、性质与发展——基于马克思劳动生产力理论的分析”为题作主题发言。她认为,数字生产力是指数字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是数字劳动生产数字财富的能力。作为劳动对象的数据、作为劳动资料的智能工具(算法、算力与程序)以及更具创造性的数字劳动者构成了数字生产力的三要素。她提出,数字生产力具有三种性质:一是数字生产力是当前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二是数字生产力是一种提供了通用的产品过程以及组织形式的通用生产力;三是数字生产力是以信息方式革命推动生产生活智能化的推动力。数字生产力的崛起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赛道,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新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因此要通过强化国家层面的战略引导和科学规划,出台推进数字生产力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更好推进数字生产力的发展。



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楠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为题做主题发言。她认为,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着挑战,主要表现为人工智能时代对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的挑战以及人工智能机器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效应。在价值创造方面,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表现为人工智能对劳动者的剥削更为隐蔽和复杂以及人工智能对劳动者的排挤;在价值实现方面,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表现为“无人生产”导致的“无人消费”风险、大数据和算法等的应用对平等交换原则的挑战以及“零传播成本”对数字化商品价值实现的威胁。此外,人工智能机器还可能通过取代人类常规性、重复性的简单体力劳动,来进一步替代多环节耦合的复杂体力劳动与极具逻辑性、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从而展现出对人类劳动的显著替代效应。因此要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和实施规范体系和制度条件,促进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的良性循环,有效激发全社会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李鹏教授以“政党领导经济现代化的内在机理”为题作主题发言。他认为,政治权力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力。在对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分析中,除了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周期性要素投入和结构性创新驱动之外,还要考虑一国政治体制的主动引领作用。当今世界,政党与市场共生共进,政党及政府已是影响乃至支配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在经济现代化中的内生领导力主要通过促进增长的集成性机制、克服停滞的阻止性制度以及主动进取的贤能型政体等三方面予以体现。政党应主动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要求,遵循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规律,助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新生产力。



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唐珏岚教授以“经济安全视角下的中国制度型开放研究”为题做主题发言。她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扩大制度型开放必须以守住安全底线为前提,实现高水平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其中,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开放的核心指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跨国合作的动因正由效率逐步转变为安全。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安全,既是一国经济发展和重大利益处于不受外部威胁的状态,也是一种不断提升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学会常务理事、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于金富教授以“马克思自由联合理论与中国古代和合思想的高度契合与融合创新”为题作主题发言。他在全面介绍了马克思的自由联合理论和中国古代“和合思想”的主要内容后谈到,马克思的自由联合理论与中国古代“和合思想”内在高度契合。两者的相通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认知模式相通,承认个体差异性、肯定事物多样性;二是价值取向相通,倡导社会包容性;三是行动理念相通,主张个体开放与社会和谐性;四是实践导向相通,主张社会合作、形成社会合力。他认为,推进马克思自由联合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一方面要努力挖掘与吸收中国古代和合思想,使马克思自由联合理论获得丰富的中华文化滋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马克思自由联合理论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与推动作用,并以马克思自由联合理论的真理力量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和合思想,使其焕发出蓬勃生机。因此,要把马克思自由联合理论与中国古代的和合思想更好地融合起来,使二者不谋而合、自由联合、合作共赢,使得二者在思想升华的过程中与现代化要求更相适应。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吕守军教授以“阿姆斯特丹学派理论和其当代价值研究——兼论自由主义演化过程和新自由主义危机”为题作主题发言。他在简单介绍了阿姆斯特丹学派的基本内容后指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制度调节学派的一支,阿姆斯特丹学派通过独特的理论框架,基于全面控制思想、“洛克中心地带-霍布斯竞争国家”等概念体系,从内部结构视角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权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解读了近代以来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霸权扩张的过程和逻辑。阿姆斯特丹学派理论从资本主义内部竞争的视角,为分析20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演化与危机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解读,为更好阐释因新自由主义嬗变引起的新自由主义危机,以及由新自由主义危机引发的次贷危机、欧美民粹主义困局、俄乌冲突等一系列现实政治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10时30分许,大会进入闭幕式各项议程,闭幕式由李家祥教授主持。



图片中第一行从左至右依次为白瑞雪教授、冯志轩教授、梁建洪教授,第二行左一为赵伟洪副研究员、右一为严金强教授

大会首先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过去一日各分论坛学术研讨情况进行总结。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白瑞雪教授,冯志轩教授,梁建洪教授,赵伟洪副研究员,严金强教授分别就五个平行分论坛进行总结发言。

随后,大会进行新一届理事会换届选举。张旭秘书长就此次换届选举的前期准备情况向大会作说明和汇报。会议以无记名投票形式,表决通过了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以及荣誉会长、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名单人选。新一届理事会和领导班子正式成立。



张旭秘书长作会议总结。他首先向上海财经大学,以及会议承办方、协办方对本次大会召开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向新任理事会理事简要介绍了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的历史沿革。他表示,本次大会首次新增了院长论坛和硕博研究生分论坛,取得了非常丰硕的会议成果。在多个学术会议同期举办的背景下,今年的学术研讨会得以顺利召开实属不易。他感谢各位理事对本次大会的支持和付出,并希望各位理事持续关注学会发展,继续为学会发展贡献力量。



随后,林祖华教授代表2024年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二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承办方发言,向大会宣介了扬州市、扬州大学和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情况,表示将向上海财经大学学习,竭尽全力、群策群力,把下一届大会组织好、举办好。



最后,邱海平会长作闭幕讲话。他首先对新任全体理事、常务理事、新当选的学会领导班子成员表示祝贺,并对大家给予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作为民政部注册的四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学会之一,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具有更为重大的责任使命,既是一个学术的自由联合体,更秉承着党和政府的殷切期许。面向未来,学会将努力搭建更高质量的平台、开展更深入的学术交流,以期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学的创新。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好既往的优良作风、会风,不辜负老一代为我们开创的这个事业,也不辜负年轻人对我们的期许和希望,再创学会建设新气象。

29日12时许,邱海平会长宣布大会闭幕。

据悉,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中国化时代化”为主题的本次大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研究,积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发展,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添砖加瓦。



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的重要内容,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依托学科骨干教师及其团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积极搭建学科互鉴交流平台、不断团结凝聚学界研究合力,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等在内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致力于搭建多样化的互动平台、促进海内外学者有效交流沟通,为进一步推动院内各学科交流互鉴,实现学术成果科学性、严谨性、现实性、针对性、前瞻性、思想性的有机结合,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不懈努力。

推荐文章
干部培训教育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72-5559删除。
干部培训教育网
全国高校党政干部培训、传统文化培训一站式服务平台,汇集全国各主流知名高校和传统文化培训培训机构一站式服务,给您实实在在的方便。

培训电话:

400-072-5559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蔚来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禁止复制    违者必究     渝ICP备18017634号-8        渝公网安备 500000号     网站地图     XML地图
获取方案 在线咨询 培训电话
400-072-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