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福建农林大学干部培训网!

  • 干部培训咨询热线:
  • 400-072-5559
    干部培训项目总览

热门培训项目

当前位置:干部培训教育网 > 福建农林大学 > 综合资讯 > 机构新闻 > 正文
综合资讯

咨询热线:

400-072-5559
在线获取干部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备注:
联系客服

福建农林大学十年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砥砺奋进结硕果 跃马扬鞭启新程

发布时间: 2022-08-18 11:33:12   浏览次数 : 1024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福建省委省政府、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福建农林大学坚持聚焦国家和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以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难题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农业科技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超越贡献了“农林大”力量。

(一)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全面实施了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培育计划、杰出青年培养计划等,2013年以来,承担自然科学纵向科技计划项目4080多项,其中,承担科研经费千万级科技计划项目9项。累计到位总经费16.38亿元。新增主持国家然科学基金项目767项,其中杰青4项、优青10项。并主持1项特色作物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课题、4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课题(含滚动)、2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

(二)基础性原创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一是强化了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先后破译了甘蔗、龙眼、菠萝、四倍体花生栽培种、睡莲、闽楠等农林作物基因组,开辟分子育种新路径。特别是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甘蔗割手密种的全基因组,研发出高多态性甘蔗SNP 芯片及ALLHiC 算法与软件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为功能基因研究和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二是加强了植物学基础研究。在植物光信号传导、植物营养生长调节信号传导机制、植物生长素信号传递新机制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1项成果入选了2017年度中国农业科学十五大进展。

三是强化了良种选育技术创新与优异种质材料创制。主持的“中国特色兰科植物保育与种质创新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构建了水稻“多抗区段”分子育种体系,“多抗”两系水稻不育系“禾9s”、优质香型水稻三系不育系福兴A等多个育种品系、专利技术在企业实现转化,有力地助推了育种企业商业化育种。创制的具有无限生长特性的优异设施型辣椒育种材料,打破了国外对我国该类型辣椒育种材料的垄断。率先在国际上实现光钝感杂交红麻不育系选育与三系配套,解决了我国红麻早花和实现了低纬度国家周年高产种植的技术瓶颈。利用三代测序重新组装了大黄鱼基因组染色体图谱,为其经济性状定位和良种培育奠定了基础。

(三)新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

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现代农业工作部署,瞄准攸关福建农林发展大局的特色作物(植物)品种,通过整合校内种业科技资源,人才引进等方式,加强种业科技创新研究,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产、优质、抗逆、高效的农林新品种。如闽禾香占荣获福建省优质稻品种品质鉴评会金奖;育成的福农系列牛角椒辣椒新品种其产量比进口主推品种提高8%以上,品质与进口品种相当,且对辣椒主要病害抗性均显著高于进口主栽品种;育成的金针菇、真姬菇、杏鲍菇等品种综合性状均达到或超过国外水平,突破了国外品种的垄断,育成的香菇、黑木耳品种,使工厂化栽培成为可能;主持选育鉴定的新台糖22号等系列品种,曾连续十余年应用面积达全国甘蔗种植70%以上,至今占30%左右;利用闽台畜禽遗传资源,选育出了优质白番鸭RF系等,为助推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种业科技支撑。

(四)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稳步开展

创建了国内首个“非营利性拟南芥突变体共享中心”,保有约40000个拟南芥突变体;收集和积累近1.2万份水稻资源,挖掘创制了一批水稻抗病、抗虫、抗逆、高产、优质及保健功能资源及相关基因;建立了世界上保存菌草种质资源数量最多、多样性最丰富、规模最大的菌草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狼尾草、芦竹等25个属的菌草种质资源120多份;收集各类辣椒种质资源240份,创制一批具有无限生长特性的优异辣椒育种材料,打破了国外对我国设施型辣椒育种亲本材料的垄断与封锁;建立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保存食用菌种质资源上千份,涵盖60种以上的种类,覆盖了目前主要栽培的种类;建成收集国产兰花最全的种质资源库,同时还建成国内最大的蝴蝶兰属植物种质资源库,迁地保存3918个原生种和园艺品种,收集野牡丹科植物近70种(全国最全),荷花品种近500个;建立了竹类种子资源库,收集保存34属600多种的竹类种质资源。

(五)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在完成破译世界性害虫小菜蛾基因组的基础上,探明了小菜蛾的起源地与演化历史,为寻找有效的生物防控天敌指明了方向。松墨天牛高效诱捕技术、茶园土壤生境优化技术、UTM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菌草生态治理关键技术、再生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等农林业绿色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取得良好成效;在鱼糜工程化加工、水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海洋农产品加工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取得突破,解决了高品质鱼浆依赖进口“卡脖子”以及水产品副产物利用率低的产业瓶颈问题;组织实施了茶产业链创新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八个研究团队,针对茶产业关键共性问题开展技术攻关,2项福建省地方标准通过审定,2项国家标准通过审定。

(六)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加强

十八大以来,学校共获批立项省级及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平台66个,其中国家级、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7个,省(厅)级科技创新平台49个。农业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取得新突破,获批立项建设省部共建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建的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验收,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并通过验收。获批立项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2个创新引智基地。新增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获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4个。获批农业农村部科研基地1个,依托建设的农业农村部甘蔗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发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成为我校唯一可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和结果的国家级检验检测资质机构。学校聚焦福建特色农业产业前沿科学问题,重点建设了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用基础并重的高水平学科创新平台-海峡联合研究院,设有基因组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基础林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园艺植物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研究中心、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植物免疫研究中心五大创新平台,已建立起包括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代谢组学、细胞生物学的开放式科研平台。

(七)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

一是健全协同机制。学校专题研究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高站位规划合作蓝图,高标准推动项目落实。围绕协同创新推出重大改革举措,打通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通道,形成深度联合机制。修订职称评审制度、社会服务奖励办法等,全面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引导教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研究,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二是搭建协同平台。围绕区域产业转型重大需求,大力推进科研组织形式改革,组建了农林健康生产创新中心,打造海洋研究院、海峡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一批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平台,有效整合了创新资源和要素。围绕我省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和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在主产区联合共建古田菌业研究院、晋江研究院、武夷山茶产业研究院、福鼎白茶研究院等13个技术研发平台,组建了56支专业特色鲜明的社会服务团队、300支以上师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团队,研发推广50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

三是建设产业链创新和服务体系。以茶产业为试点,推进茶产业链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八个研究团队,针对茶产业关键共性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取得明显成效,其中,研发的茶园土壤环境优化技术成为武夷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的主要技术支撑。

四是校地校企协同推进成果转化。与18个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福建轻纺集团、福建交通集团等11家大型国企和福建圣农、福建超大、海欣食品等40余家知名上市公司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立足主产区,依托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建立17个特色产业基地和一批分布式服务站。围绕茶叶、蔬菜、食用菌、再生稻等产业开展重大农技推广试点,在全省规划建设了5个科研试验基地、37个产业区域示范基地、69个基层农技推广站点,建设农技推广信息化服务平台1个;引进、培育新品种800多个、推广本土栽培新品种80多个、新技术100多项。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累计接受地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近4000项,转让科技成果近300个,横向经费和成果转化经费超过5亿元。

五是深入开展科技精准扶贫。以科技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积极配合组织做好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科技人员专项工作。项目实施以来,已选派260多人次科技人员,服务乡镇村庄数量覆盖我省23个贫困县,服务企业、合作社等机构118个,为受援地引进项目12个,建立示范基地11个。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累计选派2000多人次个人科技特派员,组建353支团队科技特派员,围绕我省各地区支柱产业的科技需求,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咨询、讲座、培训、座谈以及科技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服务。总结了精准到户、量身定制、对口帮扶的精准扶贫模式。

六是积极落实东西部协作。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口帮扶任务要求,组建了科技助力甘肃定西和宁夏固原团队10支,探索形成的生态扶贫新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等六单位在全国推广,1个扶贫案例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等评为全球最佳减贫案例,援宁团队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一员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菌草技术拓展到菌草生态治理、菌草菌物饲料、菌草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形成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体系,推广到全国31个省市,累计种植菌草58万亩,新增产值65多亿元,成为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项目,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研究员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

七是实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围绕10个超千亿元产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实施服务乡村振兴“八大工程”、“十大行动”,多领域、多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乡村全面振兴。首期(2018-2020年)组建40支专业特色鲜明的服务团队、300支以上师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团队,实施服务项目300项;第二期(2021-2025),遴选实施1000项重点服务项目,对接乡村1500个以上,覆盖福建省九地市60多个县区。

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现选取部分代表性成果(国家奖和省一等奖)报道如下:

1.成果名称:中国特色兰科植物保育与种质创新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获奖等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第一完成人:兰思仁

成果简介:项目围绕兰属、蝴蝶兰属、石斛属、兜兰属和金线莲属等中国特色兰科植物,在种质保育、性状分子机理、育种与栽培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如率先突破兰花基因沉默技术瓶颈,解析了花色、花香调控关键基因,为兰花的功能基因验证和分子设计定向育种提供手段;率先攻克兜兰组织克隆世界性难题,把兜兰体细胞克隆变成现实,有力推动兜兰规模化和规范化生产;建成全国最大的兰科种质资源库,制定实施保育新策略,推动一批珍贵兰科植物资源成功回归野外,有效缓解濒危压力;通过创新育种手段,使兰花育种周期缩短一半以上,各项性状指标均大幅度优于传统育种手段的品种等。

2.成果名称:竹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及功能化应用

获奖等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第一完成人:陈礼辉

成果简介:项目围绕国内外对高品质二次纤维的需求,针对废纸生产二次纤维品质差、用水量大、废水污染负荷高、能耗高等科技难题,在二次纤维制备及其应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实现废弃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推动了我国造纸行业的创新发展。成果在欧洲、美洲、 亚洲、非洲16个国家以及国内18个省(自辖市)59家企业推广应用,提升了造纸行业的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废弃资源和水资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降耗效果显著,缓解我国木材资源短缺的矛盾,保护了生态环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突出。

3.成果名称:乌龙茶清洁化自动化精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获奖等级: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金心怡

成果简介:项目率先开展“茶叶物性及其应用技术”、“茶叶水分在线检测技术”、“茶叶加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精加工厂除尘技术”等茶叶精加工理论研究。研发了乌龙茶全自动精加工的8项除杂净化技术,集成创新并建立了乌龙茶清洁化自动化精加工生产线,实现乌龙茶精加工自动化、清洁化、标准化。研究成果在福建乌龙茶主产区及省外3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其中8家主要企业累计新增产值10.82亿元,新增利税7510万元,年增收节支900万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对乌龙茶连续化、清洁化、自动化、标准化精加工生产起到良好的示范与推动作用。

4.成果名称:重大入侵害虫红火蚁监测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获奖等级: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侯有明

成果简介:项目绕如何遏制红火蚁扩散蔓延和减轻其危害的总体目标,创制了红火蚁监测技术体系和应急扑灭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红火蚁根除难题;创建了红火蚁持续控制关键技术体系,创立了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红火蚁专用饵剂品牌,组建包括 19 个省区的全国监测防控协作网应用体系,大范围推广应用,成功铲除多个疫区疫情,遏制了红火蚁的传播和蔓延,有效控制其危害,促进了我国外来有害生物管理机制建设,保护了农林业生产、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显著提升了我国重大入侵生物的应急防控能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5.成果名称:名优乌龙茶害虫生态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获奖等级: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尤民生

成果简介:项目针对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和促进茶叶安全生产的重要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和合作攻关,阐明了茶园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和灾变机理,为害虫生态防控关键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研发了增益控害的茶园种植管理新技术,为茶园农药残留降解和茶叶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创立了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茶园主要害虫的生境管理技术,控害效能达88.2%;研发了缨小蜂与蜡蚧轮枝菌联合控害技术,控害效果达80%以上;发明了蜡蚧轮枝菌LFZ0408黄色无纺布菌条防治茶蚜技术,田间防效达81.4%。研发了害虫行为调节和迷向防控新技术,成功研制了诱捕茶小绿叶蝉的新型粘虫板,田间防效达79.0%;研制了茶叶主要害虫信息素诱捕器,诱芯有效期长达2个月;发明了茶园喷雾防控茶小绿叶蝉新技术,田间防效达66.7%。集成构建了茶园主要害虫生态防控系统;研制了茶叶安全生产和质量监控的计算机管理软件,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农药和肥料,使产品达到了绿色食品质量标准或出口质量标准。

6.成果名称:金柑加工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

获奖等级: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张怡

成果简介:项目聚焦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功能性碳水化合物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如针对我国特色果品资源金柑深加工的科学问题,突破性解决金柑加工及综合利用的技术瓶颈,研发和集成创新了一系列金柑深加工关键技术,形成了金柑加工和综合利用的理论及技术体系,该成果自2012年开始应用,累计新增产值达220,479万元,新增利税达51,254.1万元,新增销售额193,577.65万元,新增利润达39,132.47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7.成果名称:莲子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获奖等级: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郑宝东

成果简介:项目构建了莲子原料品质特性与加工适宜性的技术体系,为莲子加工原料标准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自主设计莲子剥壳脱膜通芯设备,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机械损伤率从6%降低至1%,有效提高原料品质稳定性。阐明了莲子加工贮藏过程中的褐变机理,创研莲子褐变非热控制技术明确了鲜莲加工贮藏过程中的环境控制条件,开发天然高效的酶抑制技术及物理加工新技术等非热控制技术,应用于莲子的干制、速冻和保鲜加工中,有效提高莲子白度,延长货架期,产品附加值提高2-4倍。创建莲子淀粉的物理改性和复合物改性体系,攻克淀粉老化导致莲子食品品质劣化的技术难题,使莲子汁等液态莲子产品的贮存时间(淀粉返生沉淀量小于5%)从1个月内延长至12个月;率先应用物理改性技术实现整粒莲子内部质构重组,形成高稳定性淀粉复合物,开发莲子罐头、即食鲜莲和莲子果粒派等新产品,实现商业化应用,加工增值5-8倍。相关成果在福建、江西湖北湖南等主要莲子产区获得大规模推广,共培育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均已成为当地最大的莲子深加工企业,其中绿田股份和文鑫莲业在新三板成功上市。实现了特产经济作物的大产业格局,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8.成果名称:再生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

获奖等级: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林文雄

成果简介:项目针对再生稻机械化生产面临的适宜机收强再生力品种少、头季高留桩机收碾压减产严重、再生季腋芽成苗率不高、产量不稳定问题,通过对大量的优质丰产再生稻品种筛选及产量形成与农艺性状表现的遗传相关性分析,创建了关键指标的品种筛选指标体系,应用该指标体系筛选了适合福建不同光温资源区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强再生力品种10个;开展了头季后期和再生季早期生育转换与新老根系机能演变、再生稻腋芽萌发成穗特性与养分吸收等规律研究,创建了低留桩适干收获、适施保根促苗肥、水肥耦合等实现“根芽同伸、以根促苗”的促芽成穗关键栽培技术,使再生季分蘖数提高102.50~111.11%,解决了机收再生稻腋芽萌发率低而不稳、再生季成熟不齐影响稻米外观加工品质的难题;研制了与再生稻营养需求相适应的头季稻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使再生稻全季施肥次数从6次减为2次,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发明了一种再生稻可调节专用收割机,使稻桩机械碾压率从40-50%降至10-15%;基于上述良种良法和农机农艺的融合集成,形成了“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三保两促一攻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使机收再生稻再生季亩产从200公斤提高到400-470公斤,连续六年实现机收再生稻一种两收亩产“超吨粮”(1000-1200公斤),2021年再生季产量达619.20公斤,创全国纪录。

9.成果名称:水仙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

获奖等级: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陈晓静

成果简介:项目探明了多花水仙优质性状的遗传基础,建立了水仙育种技术平台。筛选获得一批珍贵二倍体育种材料,育成了国内仅有的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仙新品种——‘黄花水仙2号’‘云香水仙’‘金玉’,为花色单一的中国水仙增添了黄花、切花、抗病和香料工业原料类型,拓宽了水仙产品用途和市场。创新了3项多花水仙繁殖新技术,显著提高繁殖效率。创新了多花水仙采后贮运技术,显著提升水仙的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10.成果名称: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松墨天牛高效诱剂及配套技术研发与应用

获奖等级: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张飞萍

成果简介:项目针对我国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松墨天牛的控制,率先研制出基于昆虫信息素技术的高效诱剂,发明出高效诱剂持久缓释技术,探索出天牛信息素乙二醇单十一烷基醚规模化人工合成工艺和分离提纯技术,开发出系列高效诱剂诱芯和配套诱捕器产品,建立了科学的野外配套应用技术。该成果研发的APF系列型号高效诱剂对松墨天牛的诱捕效率是传统诱剂的数到数十倍,且主要诱捕尚未繁殖后代、尚未进入松材线虫脱落传播高峰期的松墨天牛成虫,是首个既能快速高效控制松墨天牛种群,又能显著抑制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的松墨天牛引诱剂产品。该成果已转让并形成产业化规模,先后在四川重庆广东广西贵州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江苏河南山东陕西、湖南、湖北、辽宁吉林山西、宁夏和云南等21个省份累计推广应用4000多万亩,在遏制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成果名称:(1)乌龙茶  第4部分:水仙(GB/T 30357.4-2015)

(2)GB/T 32743-2016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获奖等级:福建省标准贡献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孙威江

成果简介:项目团队长期从事茶叶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研究、茶叶加工与品质、茶树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创新应用。牵头制订30余项国际、国家等茶叶相关标准,标准涉及品种、栽培、加工、产品和储存等全产业链,其中孙威江教授主导制定的《乌龙茶 第4部分:水仙(GB/T 30357.4-2015)》和《GB/T 32743-2016白茶加工技术规范》连续荣获2018年、2020年福建省标准贡献一等奖。202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台式乌龙茶》和《台式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等5项台式乌龙茶系列标准,是首次由两岸同胞共同研制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台式乌龙茶标准的空白,实现了海峡两岸行业标准共通。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共建美好家园提供了“标准智慧”。其本人201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标准化人物。

12.成果名称:魔芋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获奖等级: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庞杰

成果简介:项目紧紧围绕魔芋深加工企业的实际需求,研发和集成创新了一系列魔芋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了一系列高附加值魔芋系列产品,形成了年产值百亿元的魔芋深加工产业链,确立了中国魔芋产业在全球的核心地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利于其项目组开发的魔芋粉干法、湿法、干-湿法三种深加工技术及配套加工装备所开发的魔芋精粉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其项目组开发的系列魔芋食品及添加剂(魔芋豆腐、魔芋丝、魔芋果冻、魔芋即食食品、魔芋仿生食品等),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推广,使得魔芋粉的附加价值大幅度提高。自1995以来,团队技术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和推广,仅在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福州素天下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喜之郎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天丰裕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泰宁县一点石食品有限公司、富源县光华魔芋开发有限公司、成都希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昭通市三艾有机魔芋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10家应用推广累计新增销售额182.62亿元,利润31.05亿元。其中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34.20亿元,新增利润6.0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13.成果名称:花生抗黄曲霉优质高产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获奖等级: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庄伟建

成果简介:项目针对我国花生种质资源匮乏,品种间遗传基础狭窄,生产上严重缺乏高油酸、高产优质花生品种,花生黄曲霉素污染等科学难题,带领团队开展了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系统深入研究,其团队搭建了花生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了中短期种质资源库,先后从国外引进野生花生种质资源50份,从国内引进花生种质资源2000多份;建立了定向高效诱变选育技术,创制了2000多个花生优异突变体及高油酸新种质;创制了高油酸、抗黄曲霉、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10多个,大幅度提高了花生产量和品质水平;创建了控制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丰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了花生的生产水平;建立了花生功能基因组和抗黄曲霉分子育种技术平台,促进了花生分子育种技术进步。该团队培育多个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推动福建省花生产业跨越式发展。

14.成果名称: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获奖等级: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马祥庆

成果简介:项目针对杉木多代连栽导致林分生产力下降和林地土壤退化这一制约我国杉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率先从树种特性、营林措施、轮伐期、收获方式、林分结构、障碍物质积累等角度,系统揭示了杉木林连栽生产力下降的内在机制,明确了杉木连栽生产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及其防治重点,提出了杉木连栽生产力下降的系统结构失衡新理论,率先提出生态轮伐期概念。从生态系统角度研发出杉阔混交、采伐剩余物管理、林下植被调控等杉木长期生产力保持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退化地立地评价的现代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的生态栽培技术体系,有效解决杉木高效栽培与长期地力保持“用养脱节”的矛盾。项目组同时选育出一批适应连栽地生长的杉木优良品系,创新性地提出以改良地力和改良杉木品系并重的防治新策略,打破仅以改良地力为主的传统策略,解决了同一品系杉木连栽导致土壤专一性养分缺乏的关键技术瓶颈,开辟了杉木连栽生产力下降防治的新途径。

奋进新时代,畅想大未来。福建农林大学将以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为主线,坚持科研育人与服务强农兴农并重,按照“顶天立地”的科技工作方针,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种业创新和区域发展等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推进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中展现农林大人作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推荐文章
干部培训教育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72-5559删除。
干部培训教育网
全国高校党政干部培训、传统文化培训一站式服务平台,汇集全国各主流知名高校和传统文化培训培训机构一站式服务,给您实实在在的方便。

培训电话:

400-072-5559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蔚来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禁止复制    违者必究     渝ICP备18017634号-8        渝公网安备 500000号     网站地图     XML地图
获取方案 在线咨询 培训电话
400-072-5559